作者:孫彥紅(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歐洲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近日,歐美圍繞關稅談判展開「拉鋸戰」。鑒於歐盟的國際經濟地位以及長期以來歐美互動對於國際經濟秩序的重要影響,歐美關稅談判及其前景受到廣泛關註。盡管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多位成員國領導人均公開表示希望盡快與美方達成協議,美國總統特朗普也表示肯定會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但是雙方的談判進展並不順利。4月25日,歐盟經濟事務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在華盛頓接受采訪時透露,當前歐美關稅談判尚未取得任何具體成果,雙方仍需做大量工作才有可能達成協議。
歐美關稅談判:一場經貿關系重構的深度博弈
4月29日,美國最大、最繁忙集裝箱港口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吉恩·塞羅卡表示,隨著美國關稅政策導致企業削減進口訂單,洛杉磯港下周入境貨運量預計將比去年同期下跌超過35%。圖為29日在洛杉磯港拍攝的集裝箱貨輪。新華社發
信任缺失導致談判基礎薄弱
此次歐美談判的緣起是美方發起關稅戰,但根據近期雙方的表態以及目前公開披露的談判信息不難發現,談判所涉及的內容遠不止關稅問題,更像是圍繞雙邊經貿關系重構而展開的一場深度博弈,雙方要達成協議難度極大。
一方面,歐美之間長期存在的信任紐帶已經近乎斷裂,談判基礎脆弱。自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美國在解決俄烏沖突上完全漠視歐洲意見,在北約軍事開支上施壓歐洲,在價值觀上批評歐洲,在關稅上更是對歐洲毫不手軟,一系列重大政策調整令歐美關系裂痕持續加深。
在上述變化的劇烈沖擊下,歐洲政界主流人士普遍放棄對美國作為世界秩序領導者和可靠盟友的幻想。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今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美國政府的世界觀無視既定規則、夥伴關系和既有的信任,這不應該成為世界秩序的指導原則。馮德萊恩4月16日接受德國《時代周報》采訪時表示,人們以往熟知的「西方」已不復存在。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4月24日對媒體表示,美國政府徹底顛覆了國際秩序,歐美之間的信任關系已破裂。
此外,近期多個民調顯示,歐洲民眾對美國的好感度正急劇下滑,這一點在歐洲國家赴美旅遊人數大幅下降上便有體現。鑒於當前歐美之間缺乏必要的信任,雙方關稅談判的溝通成本與以往歷次歐美貿易談判相比必定要高得多。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發起關稅戰並無明確的目標和策略,令歐盟無所適從。美方4月2日推出震驚全球的「對等關稅」方案後,又於4月9日戲劇性地宣布暫停實施90天,這表明美國政府對於關稅戰的目標和潛在經濟影響缺乏嚴肅思考和論證,隨意性很大。就加征關稅的目的,美國政府內部高層的表態經常相互矛盾,這很容易令談判對手陷入困惑,無從得知美國的真實意圖和核心關切。
對此,歐盟曾作出試探性努力,在美方宣布「對等關稅」後即提出工業品零關稅對等方案,但美方對此反應冷淡。對歐盟而言,為換取美方撤銷額外關稅,除了在汽車、鋼鐵等領域與美方實施對等零關稅或大幅降低關稅外,適當增加美國能源的進口也是可以接受的。然而,美國在拒絕歐盟的工業品零關稅對等方案後,並未就下一步談判方向給出明確意見。4月24日,東布羅夫斯基斯對媒體表示,「目前我們的確希望美方進一步明確其期待,但還未得到任何反饋」。可見,由於美方發出的一系列混亂而又相互矛盾的信號,當前歐美談判尚未找到明確方向,更談不上圍繞具體細節進行磋商。
相互讓步空間有限
當前,歐美對於雙邊經貿關系的認知存在較大分歧,相互讓步空間有限。
其一,美國政府強調美國對歐盟的貨物貿易逆差,而歐盟則強調自身對美存在服務貿易逆差,凈順差規模並不大。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2023年,歐美貿易額接近1.6萬億歐元,其中貨物貿易額約8510億歐元,服務貿易額約7460億歐元,美國對歐盟貨物貿易逆差約為1570億歐元,歐盟對美國服務貿易逆差約為1090億歐元,歐盟凈貿易順差為480億歐元,相對於雙邊貿易總額而言確實並不高。
其二,歐盟提出美方應先撤銷已實施的針對鋼鐵、鋁和汽車產品的25%高關稅,停止對歐方的經濟損害,之後雙方再就貿易問題進行全面談判,但目前美方無意將已生效的關稅納入與歐盟的談判範疇,甚至還提出要對進口藥品普遍加征關稅。
其三,美方認為歐盟成員國的增值稅構成非關稅壁壘,要求其大幅削減,但歐方認為其增值稅屬於消費稅,與美國的銷售稅類似,不會對國際貿易造成影響,而且增值稅是很多成員國的重要財政來源,其稅率由成員國根據本國法律自行設定,不可能納入談判範疇。
其四,美方認為歐盟的食品安全法規和針對大型數字平臺的監管措施也構成針對美國的非關稅壁壘,應放松管製,但是此類法規涉及歐洲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歐盟「軟實力」的核心內容,預計歐方難以讓步。
據近期雙方公開披露的消息來看,上述分歧或許是談判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主要障礙,而接下來歐美彌補這些分歧的空間也十分有限。
歐盟的「反製工具」
鑒於談判難度極大,為彰顯團結和增加談判籌碼,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都反復宣稱,如果談判進展不令人滿意,歐盟將動用一切反製手段。從歐盟目前的「工具箱」來看,其完全有能力對美國發起強烈反擊。
首先,若談判難以取得進展,歐盟仍可能實施已宣布的價值約210億歐元的首輪報復性關稅。此輪報復性關稅的產品清單可謂「精心設計」,其中小部分涉及鋼、鋁等美國對歐加征關稅的產品,大部分則是美國具備出口優勢的農產品,加征關稅有助於打擊支持共和黨與特朗普的農業州,進而快速形成對美壓力。
其次,歐盟還可動用反脅迫工具擴大反製範圍。歐盟反脅迫工具於2023年底正式生效,旨在對試圖以經濟壓力脅迫歐盟或其成員國改變政策的第三國采取報復措施,該工具為歐盟提供了除加征關稅之外的更廣泛的反製手段,包括限製第三國企業參與公共采購招標、限製第三國高科技企業在歐運營、對服務貿易和雙向投資設限、撤銷對第三國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實施出口管製等,因潛在威力巨大而被稱為反製「火箭炮」。馮德萊恩4月11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表示,當前歐盟正在準備新的反製措施,其中就包括將會首次啟用反脅迫工具對進口自美國的服務加征關稅。
最後,歐盟還可動用《數字市場法》《數字服務法》《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等法律工具,針對美國向歐盟的雲計算和金融等服務出口以及在歐經營的美國科技巨頭進行「精準打擊」。實際上,歐盟委員會近日基於《數字市場法》向美國蘋果公司和元宇宙公司(Meta)共開出7億歐元罰單,也是在向美方展示反製決心和施壓的考慮。
綜上所述,雖然歐美已啟動關稅談判,但囿於種種現實製約因素,談判尚未取得實質性成果。考慮到雙方面臨信任危機,在諸多關鍵問題上彌合分歧的難度極大,以及歐盟針對美國大型科技平臺企業「開刀」令談判形勢更加復雜,雙方在90天「對等關稅」暫停期內達成全面協議的前景並不樂觀。值得關註的是,在與美國談判的同時,歐盟正在加速構建多元化的經貿合作網絡,包括加快推進與南方共同市場、印度、澳大利亞以及多個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協議談判,同時其對待與中國經貿合作的態度也更加務實。鑒於歐盟經濟體量之大以及歐美經貿聯系之密切,其被迫將部分對美經貿合作轉移至其他地區的做法,很可能對國際經貿格局走向產生重要影響。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03日 04版)
阅读原文:https://share.gmw.cn/news/2025-05/03/content_38004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