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8月11日電 美國對台征收20%的所謂“對等關稅”於8月7日生效,不料驚傳還要叠加關稅,台灣的實際稅率為“20+N”。島內頓時哀鴻遍野。

台北城市風景。台灣“中央社”資料圖
超4萬家庭受影響
據台灣《中國時報》9日報道,“對等關稅”7日上路後,台“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直到8日晚才證實,稅率是“在原有最惠待遇關稅基礎上叠加暫時性對等關稅稅率”。
報道稱,“對等關稅”實施前,台灣產品輸美平均稅率在2.4%,但實際數字會高很多,因為通信與電子產品為零課稅,拉低稅率平均值。以機床為例,之前稅率為4.7%,如今加上“對等關稅”即變成24.7%;紡織品原有稅率在10%到20%之間,自行車整車關稅5.5%到11%。
台“行政院”的報告評估,台灣受創最重的產業包括機床、模具、塑料製品、電子零件“四大慘業”,工業就業受影響人口在4.2萬—5.9萬。有工會稱,這會衝擊至少4萬多個家庭,目前一些企業只是無薪假(減班休息),之後會減薪、裁員、關廠,衝擊可能會更大。
“台灣勞工因應關稅衝擊行動聯盟”研究員陳柏謙稱,如果日本爭取到的15%是關稅上限的話,台灣出口至美國的關稅為24.7%,差近10%。
全台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說,更令人擔心的是美國農產品、汽車等進口關稅是否會調整。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表示,前一波新台幣昇值,現在關稅叠加後,機床產業恐將失去美國訂單,後續衍生失業率等多重問題。
台旅美教授翁履中在臉書上分析稱,台灣機床產業在“對等關稅”外,叠加今年新台幣昇值9%的影響,競爭力一次被削弱三成,而韓國、新加坡等有自由貿易協定,更凸顯台灣的產業劣勢,其他出口產業也面臨相同的壓力。
美國《紐約時報》分析稱,台灣經濟以出口為主,美國堪稱最大買家。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台灣的主要出口產品是芯片及其所關聯的電子組件。此外,台灣是金屬工具與不銹鋼板的重要出口地,也是全球第三大金屬緊固件(如螺絲、螺栓)產地,大部分銷往美國,“因此,這些製造商正是20%關稅‘海嘯第一排’”。
根據台機械公會匯總統計,上半年台灣機械設備出口值149.21億美元,外銷美國近39.7億美元;機床上半年出口10.12億美元,出口美國1.83億美元,年增幅12.4%,主因是美國客戶要求在“對等關稅”加征的90天緩衝期內出貨,并集中5月底、6月初前裝船出貨。
有企業不滿地說,現在看來這場談判就是“繼續談、繼續送”,台灣還可能被迫買更多美債、被要求更多資金投資美國,結果就是拖垮台灣經濟及出口產業。有傳統產業的企業形容,現在“不接訂單是等死,接了訂單是找死”,成本壓力幾乎無解。
有五金企業透露,目前訂單稀少,就算有也是暫時出貨,“市場前景很悲觀”。
漁業同樣受到衝擊。成功漁會總幹事陳俊銘表示,額外關稅將大幅削弱外銷競爭力,不僅成本飆升,還面臨國際市場被取代的危機,“這已經直接影響到漁民的生計”。
台灣“全總”稱,多處工業區出現廠房出售潮,部分模具與製造業產能已轉移至越南,汽車電子、橡膠、螺絲等出口訂單下滑,有企業甚至計劃裁減中高齡員工。
此外,台灣聯合新聞網10日提及,除了半導體外,製藥業面臨的美國關稅可能先調整至150%,再提高到250%,恐對島內製藥業造成巨大影響。

台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台灣“中央社”資料圖
“越談越高還繼續自欺欺人”
台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痛批,美國高關稅實施已正式上路超過1天,但“經貿辦”刻意拖到8日晚上才披露叠加的消息,“這種‘暫時’的驚喜到底還有多少?”國民黨“立委”陳玉珍直言,“行政院”分兩次公佈基本關稅和叠加關稅,讓產業接連受到兩記重拳,許多企業本來算好應對措施,又要重新修改。她批評民進黨當局單押美國,導致美方對台方予取予求,“民進黨根本是在掏空台灣”。
針對質疑,民進黨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卻聲稱,“行政院”4月第一次針對關稅召開的記者會時就清楚地報告,是采取最新談判關稅稅率再加上原有關稅,在野黨卻炒作是當局“隱匿、黑箱”,完全與事實不符。
對此,台北市議員侯漢廷稱,民進黨偷偷摸摸,被媒體詢問才發新聞稿告知叠加關稅。他痛批民進黨既不敢阻攔台積電赴美,也不敢把芯片出口美國當成籌碼,而是繼續用“大罷免”等手段“響應民意”。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游淑慧10日批評稱,民進黨當局早知道有叠加稅率卻毫無作為,是“罪加一等”。
島內媒體人謝寒冰直言,當局聲稱談判代表“沉穩專業、難纏”,結果換來的卻是更高稅率,“這4個月的談判時間,不就是為了爭取不叠加嗎?結果越談越高,還要繼續自欺欺人”。
“為何台灣要任美國予取予求?”前“立委”蔡正元不禁表示,難怪民進黨當局遮遮掩掩,不敢讓民眾知道真相。
聯合新聞網10日稱,賴當局硬是拖到美國公告實施日之後,才被動向全台證實“對等關稅”是20%,生米煮成熟飯。首要原因當然是為“大罷免”護航,避免談判進度轉移注意力,抵消“抗中保台”仇恨動員。另外一個目的,就是隱瞞台美關係不如預期。
文章稱,如今賴清德當局又聲稱要和“232條款”產品包裹談判,但依然諱莫如深,“難道又要等生米煮成熟飯,由美國掀鍋逼人民苦吞?”

台北濱江大市場內,民眾正在購物。台灣“中央社”資料圖
輸光只好隱瞞真相
在9日的藍白合力反罷免活動上,台“立法院長”韓國瑜、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台北市長蔣萬安、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等人都到台中造勢。韓、朱將炮火對準關稅,表示台中是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的聚集地,民進黨當局出賣台灣還談不到好關稅,卻一心一意搞罷免。
在首輪“大罷免”投票結果出爐後,據台灣“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顯示,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僅34.6%,信任度亦僅有37.2%。該報董事長吳子嘉認為,照此趨勢發展,賴清德年底前滿意度恐跌破三成,不僅2026年地方選舉可能失利,2028年島內領導人選舉更“不可能會贏”。
台灣《聯合報》10日發表社論稱,賴清德上台以來,對內操弄“抗中”,推動“大罷免”;對外舔美效忠,勤遞“投名狀”,所作所為幾乎就是在做“脫中入美”的部署。但他錯判形勢,在內部撕裂社會,外部也把自己逼入困境。在台美關稅談判上,賴當局策略錯誤,籌碼盡失,以為“跪舔”就能獲得赦免,結果台灣輸光,但又不敢醜態示眾,只好隱瞞關稅叠加真相。從長遠看,台灣自絕於大陸市場,高科技產業從人才、技術到資金都被美國連根拔起,有能力赴美的企業如台積電變“美積電”,沒能力赴美的廠商坐困愁城,傳統產業則倒成一片,台灣被掏空,“這是賴清德的‘脫中入美’夢嗎?”文章說,“大罷免”大失敗、“過境”紐約被羞辱拒絕、隱瞞關稅曝光、“護台神山群”被整碗端走,“接連對內翻車、對外撞牆,賴清德自己內外交迫,卻讓台灣滿盤皆輸”。(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77580&channel=2805